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?有牧童遙指杏花村。唐代詩人杜牧的這一首《清明》,余蘊悠遠,流傳至今。
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,在這段時間,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,天清地明,故稱之為清明,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期。可是你知道嗎?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,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,很大程度上與上巳節、寒食節有關。上巳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,在這一天古人往往會臨水洗浴,郊游踏青。而寒食節就沒有這么歡樂了。在這個期間果然會禁煙火,只吃冷食、祭掃拜祖。在隨后的演變中,上巳節、寒食節與清明節,最終“三節合一”,形成現在我們今天熟知的清明節。
如今的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,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“天、地、人”和諧統一的思想,清明是中國人祭祖和掃墓的重要日子,我們在這一天追憶已故的親人,是哀悼,是思念,也是為了在感恩中繼續前行。與此同時,還有一群人同樣值得我們所有人共同銘記,那就是為了民族獨立解放,為了國家繁榮富強而獻出自己生命的英雄烈士,他們很多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,卻用血肉之軀樹立起一座座精神豐碑。崇尚英雄,尊重烈士也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追求。 (責編 岳云峰)